《南海十三郎》——文人的痴狂与傲骨



看到报章上关于《南海十三郎》舞台剧将来新加坡演出的消息,惊喜不已。

转眼间,当初看这部电影至今已有16年。已经不记得什么情况下看了电影,但清楚记得初次观看后就无法自拔的沉迷。多次重看,对于戏里出现的粤剧唱词心神向往,反复回味;对于电影里那个天才编剧的悲剧结局,深有感触。

16年前,我只是个中学生。在那个本应风花雪月的青春年华,为什么一部关于失意编剧的电影会让我如此着迷?其实我自己当时也百思不解。没有帅哥美女大卡司,无关情爱,无关英雄,更没有精彩刺激的动作场面,一般年轻人喜欢的元素都没有出现在这部电影里,而我却似乎在电影中看见了什么,一见钟情。后来我才明白,《南海十三郎》最触动我的,是对于知音的情感。对照我在十五、十六岁的年纪喜欢《 南海十三郎》这样的电影,但找不到几个有共鸣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喜好,那种知音难求的落寞,巧妙地和电影里的慨叹相呼应。

南海十三郎是个编剧天才,才思敏捷,出口成章。电影里有一场戏描述他创作的过程,只见三个助理编辑坐在他面前,轮流告诉他剧名和前一场戏的场景,三个的剧种和情景都不相似,但是他听后可以立即把接下来的场景设置和人物对白唱出,仿佛那些语句一早已在他的脑海里演练多遍,流畅而精准。他非但不用闭关苦思,而且灵感如泉涌,他的过人之处在此可见一斑。也是在这场戏里,我们看到了这个天才的寂寞。当一个人的才华超越了一般人太多,他就开始目空一切,也有了不被了解的孤独感。

就这样,南海十三郎成名之后,却也让身边的人纷纷敬而远之,直到他遇上了唐涤生。

电影里,十三郎和唐涤生同时出现的时间不多,但每一场戏都很动人。两人初次相见时,小伙子来到天才编剧的家帮忙抄写剧本,孤傲的剧作家以一贯的速度说出剧中人物唱词,得意洋洋地以为小伙子肯定也跟不上自己的脚步,谁知这小子不但没有慌了手脚,还对接如流,沉醉其中。十三郎从开始的不屑、惊讶,到后来肯定、赏识,这么多的情绪转折,就在两人一唱一和的瞬间完成了。那一场戏,是天才终于得遇知音的动人场景,每次看,心里都暖暖的。



两个杰出的剧作家以兄弟相称,在粤剧创作上相知相惜。一次粤剧演出的后台,唐涤生雄心壮志地说出自己的理想——想要证明“文章有价”。他说再过几十年,所有的黄金股票、世界大事都会是过眼云烟,但是好文章却会一直流传,经历时代变幻还会有人欣赏,有人感动。这是很多作者的傲骨吧,坚持写出有情有义的文章,即使不值钱但至少无价。如果可以在不同时空里感动一些人,甚至影响一些人,那就是一个作者最大的财富了。

十三郎的痴狂,影响了他的一生。无法与生命中最爱的女人相守,年轻的心里就已深埋着唯有自己懂得的痛楚。多年后再重遇,女人早已不认得他,但他却依然痴痴地记住女人当年的一句戏言。战乱时期,十三郎忍痛赶走唐涤生让有才的小伙子能自由发展,自此他就陷入无人支持的孤芳自赏,与这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。世间容不下他的傲骨,他也容不下这世界的荒唐。于是,他开始疯疯癫癫,无论是真傻或装疯,都是一个傲骨天才悲剧人生的开端。

十三郎开始在街头流浪,成了一个失意潦倒的神经汉。直到唐涤生再次出现,他的人生才重见曙光。茶楼里,两师徒隔着屏风对词,十三郎一开始不疑有他,但越听屏风另一侧传来的歌声回忆就越清晰,直到那人唱出“我再见恩师,心中百般痛,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,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”,三郎认出了故人,激动回了一句:“辜负伯牙琴”......两人分别之后的千言万语尽在短短几段唱词当中。这是我最爱的一场戏,两人重逢仿如隔世,知音失而复得的五味杂陈,总让人莫名感动。孤傲的十三郎为了知音终于愿意重新面对世界,正当观众以为十三郎可以重新振作,偏偏下一幕立即就安排唐涤生骤逝,十三郎的生命再度陷入黑暗。

电影的最后,更是让人深深感到这世间那么讽刺的悲凉。十三郎无意中得知父亲死讯,那个一生人吃尽山珍海味的大老爷最后竟绝食而死;而十三郎自己呢,曾经那么意气风发、不可一世的天才,最后竟是人人蔑视的疯子流浪汉。每次看到电影的最后,我都泪流满面。不愿跟时俗妥协的人,也许都逃不过命运的嘲弄。这样的无奈,让我深感悲哀。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